大凡艺术家,皆有自己之艺术观,以自身文化修养、艺术素养而选择其艺术路径。从崔新江的画作中,可以读出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,对中国画的真知灼见,所以他选择“写意”,崇尚笔墨。看他的画,笔法流畅,章法合理,水墨淋漓,六法兼备。在当今画坛,坚持传统笔墨、崇尚古法今用者,少之又少,稀若晨星。新江,能在孤寂中坚守,这就是他的聪慧之处。
中国画所以为国粹,因它担当了几千年的华夏文明,传承了中华民族之文化精髓。写意画与书法中之草书、行草书一样,传情达意直通心灵。每根线条,有提按顿挫之律动,牵动作者心律;每处墨韵,富枯湿浓淡之变化,释放画家情操,其内涵着数千年文化之积淀。中国画之发展,自隋唐之兴盛,经宋元之精练,到明末之大成,经过了千多年的历练,写意画乃这历练中最大的创造和最高的提升。中国文人们,终于找到了释放情感的最佳途径,从而到达最高境界。代表人物有八大、石涛、王铎、傅山等。
今天回首历史,可以清晰地看到,他们之所以有如此成就,除了个体的天赋、学养与修炼,还有时代背景和文化积淀诸因素综合之结果。后来每况愈下、直线下坡,是因社会变迁、时代更迭,中华文明遭遇扭曲,人们审美趋于繁复、奢华、富丽和霸气,以至今日颇难自拔,细、繁、满、多,仍为审美主流。当今画人,为好商人、权人,亦以此为追逐目标,把中国画之灵魂——笔墨,丢于一边,去满足市场。著名国画家方增先在上海一次国展上无奈地感叹:“这次展览,靠一笔一画画出来的基本没有,写意画仅有四五幅。”可见当今画坛之笔墨危机。
至此,再看崔新江的写意画,见笔、见墨、见传承。于现今,在浮躁、现实的社会状态下,他能保持清醒,坚守笔墨传统,可见其难能可贵了。
崔新江生于文化底蕴深厚,受黄河、渤海双重滋润的古齐之地广饶。此地历代名人辈出,曾有兵家巨子、文坛大儒出于是地。如今,又以广博之文蕴、富饶之物产,养育着崔新江这位幸运儿。他善于学习,把握机遇,早年便得到山东名家刘如璞先生亲授,坚守传统艺术传承铭记吴茀之先生“师古人,师造化,重吾心”之警句,尊重古人,解读传统,步随时代,常出新意。
新江的写意花鸟流露着他的聪慧和灵气,在轻重缓急的线条中,尽管尚欠老成,然折射着中国画之人文精神;于枯湿浓淡的笔墨中,可窥见写意精神在继续。新江有能力,也有责任,以此为担当,传承笔墨,传递写意精神。努力!不负历史所托!
2010年8月5日于甬上盛庄
注:本文作者盛欣夫系中国传媒大学美术传播所研究员、浙江当代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员。